今年我打算种红薯哩。
种红薯不是挺好的吗?咱年年都种的,咱家地是红土种出来的好吃呢。我回应道。
今年可不一样。老父亲一脸高兴:我和天池镇(县里的一个大镇)一家合作社订了苗,他们供苗,还包回收哩。
不错嘛,那咱种多少呢?我再问
先试试看,如果这家(合作社)讲信用,下年多种些,今年种两三亩。
订苗多少钱啊?
合作社是先交钱订苗,一株二毛五。我已经给钱给人家培苗了。咱家的地已经收拾出来了。等雪晴了,再上点土肥,苗回来了就种上。
………
尽管我没有给父亲讲这种预订苗床、个人种植,产品包收“订单”农业,和远期及“期货的概念区别在哪里,但我知道,其实在中国广大的农村,期货的概念已经实实在在地实践着。
据史载,早在南宋,中国已经出现远期的概念。理学家朱熹在他的笔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:在福建有三人包销某座山头的荔枝产量。他们和果农签订协议,说年初我把银子给你,到年底不管荔枝是丰收还是减产,我都按此价格来收购荔枝。
后来在远期的基础上,定价、结算、交割等方式都产生了变化,形成了一份标准化合约,这份合约就叫做“期货”。
比如新中国成立时的各种合作社,所采用的订单包销、计划供给等,都蕴含着远期的影子。
只是后来,有一部分人在这里边将虚拟和投机玩得太远,而忘记了远期的根本目标就是服务于生产和流通,成了击鼓传花的游戏,引入原油、黄金甚至狗狗币等东西到不合适的投资对象,引起国家的几次治理整顿,至今甚至一些人一听远期、现货等就几乎把其等同于诈骗。
我记得在农村的一个墙上就写着一条反诈标语:凡是网上向你推荐投资理财信息的就是诈骗。
唉,乱世需用重典,心理理解,语言偏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