锂、铅锌、铝、涤纶、钛白粉,剔除部分细分酒水行业外,11月至今A股涨幅靠前的板块全部是上游原材料,即便是“性格”最为沉稳的LME三月铜期货也已升至7909.5美元/吨,距突破2018年6月的高点咫尺之遥。
部分细分行业,更是出现一货难求的局面。华东一位钛白粉行业贸易商如此对记者形容,“别再问哪个产品价格比较有优势,有货就是最大的优势。”
另一边厢,资本市场对大宗商品上涨趋势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,资金进场速度显著增加。
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人士向记者透露的一组数据显示,截至11月12日,期货市场资金总量已突破8200亿元,2019年末时这一数据尚不过5000亿元。
上游原材料领域,显然已经先于全球疫情“拐点”来临前企稳。
“海外受疫情影响制造业停工普遍,但是需求又是存在的。反观国内因疫情控制得力,自身需求恢复迅速叠加海外需求的增量,对上游原材料价格构成显著支撑。”中大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景川表示。
上半年国内制造业受疫情压制,原料价格走低,下半年需求延后集中释放,造成部分商品供需错配,引发价格上涨。若新冠疫苗能够顺利落地,海外市场在2021年上半年也可能会出现类似情况,进而对上游原料形成利好。
“结构性”涨价再现
对比全球主要大宗商品走势可以看出,今年7月避险情绪浓厚,金价于8月初创历史新高,8月至10月,避险情绪减弱,领涨品种转为基本面条件更好的农产品。
但是,自11月开始,工业品开始全线反弹。统计至11月24日,ICE、NYMEX原油期货价格已双双反弹超过25%,铜、铝价格同步走高。
一同出现反弹的,还有国内上市的工业品期货,涉及石化产业链、煤焦钢产业链,以及有色金属和部分建材类期货。
其中,聚丙烯、铝期货价格取得了下半年以来最大单月涨幅,即便是供需面并非十分优越的铁矿石、螺纹钢同期也取得了11.32%和6.13%的上涨。
更为直接的体现是,国内期货市场保证金规模在下半年迅速增加。
中国期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,今年4月期货市场客户权益为6290亿元,至今年10月达8000亿元。来自期货市场监控中心的数据则显示,至11月12日,期货市场资金总量已突破8200亿元。
而在2013年前后这一数字仅有2000亿元,如今半年时间便增加了近2000亿元。
追踪47个品种的文华商品指数11月以来不断走高,7月初持仓总数为2041.6万手,至11月25日午后已增至2497.3万手。
更重要的是,除主要期货品种外,其他细分行业受益于终端需求的提升,上游原料价格也出现明显上涨,其幅度还要甚于期货品种。
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,国内下半年放量明显,多家车企销量大增。
这就带火了上游的部分原料。生意社监测数据显示,10月底国内有机硅DMC均价20400元/吨,至11月24日已升至31500元/吨,月内涨幅达53.32%。
一同上涨的还有动力电池环节的锂电材料。11月24日、25日,新余国兴锂业、上海宸锂新材料两家公司分别上调碳酸锂价格,上调后价格涨至4.5万元-4.6万元/吨,而在9月初电池级碳酸锂主流成交价格则集中在3.9-4.1万元/吨。
在此背景下,以碳酸锂为原料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,在经历年内四轮降价后于11月企稳反弹,行业景气度显著上升。
近期出现反弹的原材料不限于此,稀土、炭黑、钛白粉等细分产品也因各自供求关系的改变,价格出现明显上涨。
“顺周期”走红
经历过2016年商品市场结构性牛市后,国内投资者对周期股的逻辑已经十分熟悉。这次也不例外,顺周期行业成为了11月以来A股市场最大的赢家。
数据统计显示,11月1日至25日,沪深两市涨幅前五名的申万一级行业依次为采掘(16.95%)、有色(16.1%)、钢铁(12.24%)、汽车(9.55%)和化工(8%),较10月的市场表现发生根本性逆转。
涨价带动的景气度提升,前述价格表现突出的各项细分原材料所对应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,近期成为了股票市场的领涨品种。
按照申万最细分的板块来看,11月至今涨幅居首的是黄酒及其他酒类公司,紧随其后的就是锂、稀土、乘用车、炭黑、其他采掘、铝和涤纶等。
锂行业最为典型,被称作国内“锂业双雄”的天齐锂业(002466.SZ)、赣锋锂业(002460.SZ)月初至25日涨幅分别达36.06%和30.66%,后者总市值更是首次突破千亿大关。
其上涨原因,就包括了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显著回暖,未来将大幅增加动力电池装机需求的预期,以及蔚来汽车、小鹏汽车美股连续飙升的情绪带动。
而有色、钢铁等行业上市公司近两年股价低迷,“性价比”愈发突出。
11月,钢价的反弹为低估值的钢铁股提供了上涨契机,并随同其他周期股的上涨形成共振,当月方大特钢出现一波近30%的上涨。
价格回归各自供需
不管是商品市场,还是股票市场,现在的情况是价格已经出现一定反弹,关键是未来能够持续多久?这需要回归各自基本面。
由于上涨动力各不相同,有的是因短期供需错配引发的阶段性上涨,还有的是因受到上游产能出清、终端需求拐点引发的反弹。
所以,未来前述大宗商品走势一定会出现明显分化,在上述“顺周期”行业集体大涨后,近两日部分品种和个股也已开始走弱。
“就国内市场而言,投资对经济的带动效果并不明显,反而是消费端好于预期。”景川表示,一方面是国内疫情控制较好,下半年终端需求稳步提升,另一方面海外受疫情因素停工,使得部分需求转移至国内,形成增量。
他指出,目前多个新冠疫苗也已进入三期临床阶段,若明年初能够落地,海外疫情得到控制后,各国政府为恢复经济可能会将各种财政、货币政策集中兑现。
届时,海外市场被压制的需求将集中爆发,带动下游消费增长,从而对上游原料构成价格支撑,如铜、铝、锌、铅等工业金属。
只是由于各自供需面强弱程度不同,价格走势上可能会有所差异。比如铜价的上行,年内便受到了周期性供给减少和疫情导致的矿山停工双重带动;铝价的推动力则来自下游汽车消费恢复、库存连续下降,其价格走势也要更为突出。
在景川看来,伴随着未来各国经济的恢复,至少在2021年上半年基本金属仍会维持较高的景气度。
相比之下,煤焦钢产业链虽然11月景气度不错,但是行业供需尚未出现明显逆转,更难以同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产生的超强价格驱动力相比。
“11月钢价上行因素较多,既包括了基建、出口、制造业的提升因素,也受到了10月份粗钢产量减少和11月份施工企业赶工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。”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介绍称。
只是,在北方冬季工地停工、需求转弱的背景下,上述供需错配引发的反弹难以持续,同时较高的价格也面临下游接受度的问题。
追踪到企业经营层面,各家钢企也无非是在10月“苦日子”的基础上,11月稍微喘口气而已。
而一些细分行业,可能会因终端需求的确定性增长独立于商品市场“大周期”运行,如锂、稀土。